伟德bevictor中文版学术交流活动系列报告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23-07-04 浏览量:275

应学院邀请,中科院化学所王德先研究员于202373上午在知行校区弘文楼159报告厅为伟德师生作报告,报告题目为《阴离子-p作用:从有机阴离子识别到阴离子跨膜传输》,学院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阴离子-p作用作为一种新近被认识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受到了超分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阴离子-p作用在阴离子识别、超分子组装与催化方面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王德先研究员团队以含缺电子三嗪环为基元的大环分子为工具,获得了电中性受体分子与阴离子之间形成经典阴离子-p作用的实验证据,揭示了阴离子-p作用的普遍性和方向性,拓展了其在阴离子识别和阴离子-p驱动的超分子自组装方面的应用。

如何利用阴离子-p作用的协同性和加和性等实现对有机阴离子的选择性结合、能否基于阴离子-p作用实现阴离子的选择性跨膜传输,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报告中,王德先研究员介绍了基于阴离子-p作用的协同性原理设计并合成的超大环分子(ultracycles,以及它们对具有大尺寸有机阴离子的识别性能,揭示了多重阴离子-p作用的协同是实现阴离子选择性的关键;同时也介绍了利用缺电性基元构筑仿天然氯离子通道(ClC)选择性孔道的“分子沙漏”,以及其离子传输活性、阴离子选择性和pH响应性。

报告结束后,王德先研究员和参会的师生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并对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此次学术报告,对伟德师生在超分子大环、阴离子-p作用等方面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报告人简介

先,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课题组长。1991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1997-2003年在河北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1991-2002年工作于河北大学医学部,先后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2002-2004年于韩国仁荷大学(Inha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2004-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课题组长,研究员20144-11月,瑞士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围绕超分子化学中的核心问题,开展以新型的作用模式为理念、新型的大环主体分子为基础的超分子识别、组装与催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CCS Chem.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



联系方式

学院办公室:0931-7970806

本科教务办公室:0931-7970144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0931-7971851

团委办公室:0931-7971535